close







胡適的生平和死因~急~




立即點擊


我要胡適的生平:>誰可以幫幫我==





他是心臟病死的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胡適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原名嗣穈,學名洪騂,字希疆,後改名胡適,字適之,筆名天風、藏暉等,安徽績溪上庄村人,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。胡適興趣廣泛,著述豐富,在文學、哲學、史學、考據學、教育學、倫理學、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。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。 簡介 1910年(18歲)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,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,後改讀文科,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,學於哲學家約翰·杜威。1917年(25歲)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。歷任:1917年(25歲)北京大學教授、1919年(27歲)北大代理教務長、1922年(30歲)北大教務長、1932年(40歲)北大文學院院長、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、1938年(46歲)中華民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、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、1946年(54歲)北京大學校長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、1957年(65歲)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(位於臺北縣南港鎮(今台北市南港區))院長等職。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。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,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,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。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,提倡懷疑主義,並以《新青年》月刊為陣地,宣傳民主、科學。畢生倡言「大膽的假設,小心的求證」、「言必有徵」的治學方法。 年表1891年12月17日未時生於江蘇川沙縣(今上海浦東新區)。1893年隨母去台灣其父胡傳任所。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,隨著母親離開臺灣回上海,後回祖籍安徽績溪上庄,進家塾讀書。其父胡傳病終於廈門。1904年與江冬秀訂婚,從三兄到上海,入梅溪學堂。1905年進澄衷學堂。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。1908年入中國新公學,兼任英文教員。1910年留學美國,入康乃爾大學選讀農科。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,師從於約翰·杜威。1917年初在《新青年》上發表了《文學改良芻議》。同年,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,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,參加編輯《新青年》,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。1919年接辦《每周評論》,發表《多研究些問題,少談些主義》,主張改良主義,挑起「問題與主義論戰」。1920年離開《新青年》,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(今南京大學)暑期學校講學。192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,創辦《努力周報》。在《努力周報》第二期(5月14日)與蔡元培、李大釗、陶行知、梁漱溟等聯名發表《我們的政治主張》。1924年與陳西瀅、王世傑等創辦《現代評論》周刊。1925年2月,參加北京善後會議,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。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。1926年7月—1927年5月遊歷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日本諸國。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。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。1928年創辦《新月》月刊。任中國公學校長。1929年在《新月》雜誌上發表《人權與約法》一文,標誌著「人權運動」的開始,隨後發表《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—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》、《知難,行亦不易—孫中山先生的「行易知難」說述評》、《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》。1930年1月胡適、羅隆基、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《人權論集》交新月書店出版,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。4月10日在《我們走那條路》中提出:「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、疾病、愚昧、貪污、擾亂五大仇敵」。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,並邀蔣廷黻、丁文江、傅斯年、翁文灝創辦《獨立評論》,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。1935年至1936年胡適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。(周質平─胡適與韋蓮司p128)1937年77蘆溝橋事變發生後,蔣介石於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。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。1942年9月8日,辭去駐美大使一職,旅居紐約,從事學術研究。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。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。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;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分,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,制訂該組織的憲章。1946年7月回到北平,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。1949年赴美國,發表《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:跋所謂陳垣給胡適的一封公開信》,旅美時,與張愛玲相識,結下友誼;《自由中國》創刊,胡適任名義上的「發行人」。後其負責人雷震被捕,胡適一度受到株連。1950年應聘為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。1957年11月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。1959年兼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主席。 2011-02-26 18:49:29 補充: ?1962年 2月24日於中央研究院開酒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於臺灣臺北縣南港鎮(今台北市南港區)。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3%A1%E9%81%A9





裡面有很詳細的介紹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3%A1%E9%81%A9死因:1961年2月胡適參加臺大校長錢思亮的宴會,剛抵達就感到身體不適,送至醫院脈搏跳至135次,痰中帶血。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栓塞症加狹心症。此次住院2月,後回家自養,但身體已日漸衰弱。11月病情惡化,至臺大醫院療養,隔年1月出院。就是身體不適圖片參考:http://imgcld.yimg.com/8/n/AC05175598/o/161102260693513872818710.jpg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胡適胡適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原名嗣穈,學名洪騂,字希疆,後改名胡適,字適之,筆名天風、藏暉等,安徽績溪上庄村人,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。胡適興趣廣泛,著述豐富,在文學、哲學、史學、考據學、教育學、倫理學、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。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。生平胡適很喜歡「談墨」,他認為「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,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。如今講墨子的學說,當先知墨子生於何時。」其中的兼愛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。胡適在中國現代學術方面,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。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。胡適一生對孔子言行與思想的評價有褒有貶,其關於孔子的論文最重要的有「中國古代哲學史」、「說儒」等,但胡適去世前不久在「自由中國雜誌」所寫的「容忍與自由」裡的一段文字應屬其對孔子重要的最終評價之一:「孔穎達《正義》裏舉了"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"的例子來解釋『行偽而堅,言偽而辯,學非而博,順非而澤以疑眾,殺!』。故...誅可以用來禁絕藝術創作的自由,也可以用來"殺"許多發明"奇技異器"的科學家。......可以用來摧殘思想的自由,言論的自由,著作出版的自由。」晚年蔣中正想請胡適出任考試院長和國府委員,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。1962年2月24日,於臺北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的胡適,於會議中突發心臟病去世。之後,中華民國政府將胡適於臺北的公配居所改建為胡適紀念館。胡適墓誌銘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,金石名家王壯為先生書寫,其內容為「這是胡適先生的墓,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,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。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,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,為民族的尊榮,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,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,現在在這裡安息了!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,陵谷也會變易,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,將永遠存在。」參考資料:網路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10226000016KK06935

B79A533279AB7CC9
arrow
arrow

    大學生活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